目前全市体育设施既存在总量不够,又不同程度存在资源整合利用不够充分的情况。受我市旧城区改造难度大、历史欠账多、公共财政投入少等因素的影响,老城区开辟全民健身设施困难,新建小区建设健身场地设施也经常发生“欠账”现象。经济条件好的镇村相对好于经济相对薄弱的镇村、行政村好于自然村。有些经济薄弱的乡镇受制于资金,尚未兴建健身场地,全市公共体育设施均衡发展仍需推进。因此建议:
一、集中财力加大对城区生活小区体育设施的建设规划力度,城区新建小区按照规划设计全民“健身路径工程”,并由体育行政部门参与工程验收,已建小区要尽可能想办法对体育活动场地设施进行改建,要严格依据法律法规把群众基本的体育权益保障好。
二、设立“足球运动为主题”的公园。在普及和发展足球运动的过程中,足球场地设施无疑是最为重要硬件基础,校园足球和社会足球是整个足球体系的根基,是足球人口的最大储备库。可借鉴周边地区成功做法,在部分公共公园和河流两岸改造和建设成“足球运动公园”,每个运动公园包括若干球场和其他运动设施,免费和低价对社会开放,以满足周边市民的需求。在制定政策实施细则时,相关部门应当明确,足球场地的建设不影响其他全面健身设施的建设和使用,以免造成“拆其他体育设施建足球场”等情况的发生。
三、多途径扩大群众体育设施建设规模,倡导全社会共同兴办群众体育事业,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体育场地设施建设,特别要积极扶持规划、园林等部门,在公园、绿地、广场等地方建设公共体育设施,扩大公共体育设施面积。
四、适当加大对村级全民健身基础设施经费的投入,加大体育彩票公益金对公益性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,促进社会资源向群众体育转移,以确保全民健身场地建设和体育设施能及时安装到位。
部门答复
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:近年来,我市认真贯彻全民健身国家战略,牢固树立“体育嵌入城市”理念,按照市局全民健身“333”工程的要求,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,织紧织密体育健身圈,为全民健身活动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。
一是统筹规划,因地制宜,合理布局公共体育设施。对全市体育设施建设的发展目标、整体布局、实施步骤及保障措施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,与规划、住建等相关部门加强工作联系。在规划设计上充分体现便民、利民、亲民、惠民和实用的原则,着眼于提高城市品位、展示体育人文关怀。以创建全民健身运动模范县(市)为抓手,做到新建小区体育设施配建到位,对老城区公共体育设施适度改造,逐步改善。
二是加大政府投入,积极推动体育惠民工程。我市高度重视全民健身工作,将体育设施建设列入民生实事工程,写入政府工作报告。“十三五”期间,每年安排不少于300万的专项资金采购健身器材,加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,每年新增全民健身网点100个以上,不断优化城市社区“10分钟体育健身圈”建设,深化农村“20分钟体育健身圈”,各乡镇(街道)行政村(社区)做到了体育健身设施全覆盖,自然村体育设施配比已达85%。
三是加强政策引领,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体育领域。在全社会积极宣讲国家体育产业政策,发挥好国家、省、市体育产业扶持资金的引导作用,动员和鼓励一批社会力量资本进军体育健身休闲领域。黄桥镇、济川街道利用闲置厂房,改造成游泳馆、篮球馆、羽毛球馆等健身会所3处,全市现有约30个健身培训俱乐部或会所,有效缓解了政府公共资源不足的矛盾。泰州远大足球俱乐部以中乙联赛季军的身份顺利“冲甲”,荣获年度“黑马勇毅奖”。
四是积极推动学校体育场地和设施向社会开放。泰兴市委、市政府十分重视学校体育设施的建设。加大资金投入,对学校的风雨操场、运动场进行了改造或新建。目前,全市学校运动场地和体育教学设施健全,基本能够满足教学和学校召开运动会的需要。城区主要的中、小学校在星期天或节假日都能做到向社会开放场地,服务全民健身。
五是加强管理,努力提高体育设施的完好率和利用率。在加强文明健身宣传的同时,我市出台了《泰兴市体育设施管护办法》,建立了局、乡镇(街道)、行政村、体育器材供应商四级维护网络和响应机制,我局对赠送的器材,与受赠单位签定器材捐赠和管护协议,明确器材受赠单位必须安排专门的人员和经费用于器材的维护,对损坏的器材能做到及时的维修或更换,保护群众的健身安全。
下一步工作打算:
一是提前谋划体育事业“十四五”规划,并将体育事业发展规划、特别是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规划与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、城市建设规划有效融合,逐步加大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,建设更高标准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。
二是进一步加强对体育设施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。规范全市体育设施的管理和使用,制定政策和措施,进一步鼓励企事业单位和学校体育设施免费对外开放,做到资源全社会共享,让体育真正嵌入城市、融入群众的生活。
三是加强重点场馆的建设、维护和改造,积极为承办省20届运动会提供良好的场馆服务和后勤保障。